远程运营型企业:在澳大利亚生意买卖中是真实机会,还是理想化神话?
- Fred MC
- 4月2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澳大利亚的生意经纪人圈子中,流传着一句玩笑话:任何想买一门“自己不用做事、只等着收钱”的生意的买家,应该考虑加入“黑社会”。这句话背后的现实是:几乎不存在不需要亲自参与经营的正规生意。
更实际的说法是,在澳大利亚出售的大多数小型企业,本质上是“买一份工作”的机会。无论是快餐、零售、服务业,还是其他行业的企业,老板都需要亲自参与部分日常运营,以实现盈利。这是绝大多数小生意的经济现实。
为什么绝大多数生意不能完全“远程运营”?
对于大多数小型企业而言,要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必须提供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这意味着,无论是汽车维修店还是面包房,收入要足以覆盖员工工资、材料进货成本、租金、水电保险等运营成本。
如果企业主不亲自在场,就得聘请一位合格的经理来承担运营责任。这笔“经理工资”基本上等于老板本可以自己赚得的收入。换句话说,老板想“远程躺赚”,就得多付出这一笔额外成本。
例如,如果老板希望每月净赚$5,000,而自己不工作,他就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价格来弥补经理工资。这通常会将商品或服务价格推高至市场难以接受的水平,最终导致客户流失,生意难以为继。
同样道理,如果某家快餐店的老板不亲自参与运营,而要达到相同利润水平,就可能不得不将一份汉堡餐的价格从$15提至$20或更高。而除非这个汉堡有“神奇魔力”,否则客户将转向其他价格更合理的同行。
这不仅适用于零售和食品行业,也同样适用于干洗店、美容美发、便利店、汽修厂、批发商、甚至部分专业服务行业。
但有没有例外呢?
当然有。一些特定类型的澳大利亚小企业,确实可以做到“远程运营”:
1. 自助洗车场或自助洗衣店
这类生意以设备为主,自动化程度高。许多店主雇佣兼职人员进行日常清洁、机器维护和收银操作,自己每周仅需查看一次收入数据。这类生意风险低、现金流稳定,但投资回报率也相对有限。
2. 多店连锁运营者
一些经验丰富的生意人经营多个相似类型的店铺(如多家干洗门店或连锁小餐厅)。虽然他们本人不在前线操作,但他们的“远程管理”其实是一份全职工作—涉及员工培训、库存管理、财务核查、市场营销等。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远程老板”。
3. 产品供应型企业 + 零售店
例如一位在墨尔本拥有烘焙工坊的业主,自己主攻生产,由员工经营前端门店。这种情况虽然她不在店里,但收益主要来自她主导的烘焙业务,而不是门店本身的“远程躺赚”。
4. 房东变身店主
在悉尼、布里斯班或墨尔本的某些商业街区,有房东收购了店面内的生意,安排员工运营,例如开设服装店、奶茶店或生活用品小店。虽然他们不在店里,但他们通常不收取租金,使得表面上“收租又赚钱”的模式其实是“用租金换生意收益”。
真实的“远程经营”风险与收益权衡
回到现实,大多数宣称“远程运营”的企业,其实是以下几类情况之一:
利润低、回报有限:例如自动洗衣店投资稳定但收益也有限。
需要不定期介入管理:即使老板不在现场,也需定期检查财务、员工、库存。
存在未来大额支出风险:如洗车场需定期更换设备、升级系统,否则无法维持当前营业额。
实际是交叉补贴型盈利:如烘焙坊老板靠中央厨房盈利,而门店只是分销渠道。
放弃部分收入换取“远程”自由:比如房东不收租,但用房产收入补贴生意,实际收益被稀释。
小结:在澳洲购买远程运营型企业前要问清楚的三件事:
这家企业是否真的不需要我亲自参与?(还是其实只是“现在老板比较放权”?)
生意是否已经设置好完整的运营系统与可信任团队?
远程运营下,我的净收益是否还值得?会不会牺牲了回报换取自由?
真正能做到“完全远程运营”的生意,在澳大利亚并不多见。那些靠租赁设备、自动化流程、优秀经理或多点布局实现部分“远程”的企业,背后依然有老板亲自监督管理、做出关键决策。
因此,如果你是买家,与其盲目寻找“躺赚型”生意,不如设定清晰的目标—你想获得的收益是多少,你愿意投入多少时间,再基于这个基础,选择适合的生意类型并制定实际可行的“半远程”策略,反而更容易成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