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职调查中的五个隐藏陷阱
- Fred MC
- 4月2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在澳大利亚购买小型企业时,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是确保投资成功、避免“踩坑”的关键步骤。虽然大多数买家都知道要查看利润表,但实际上,很多“陷阱”并不会直接体现在收入报表上。以下是五个在实际交易中经常被忽视但极具风险的隐藏问题,专为澳洲本地买家准备,避免您在兴奋中盲目交易,事后追悔莫及。
1. 成本结构异常:库存减少掩盖的“纸面利润”
如果您发现一间零售店的“销售成本”(Cost of Goods Sold)逐年下降,而卖家却声称是“议价能力强”或“涨价得当”,请务必保持警惕。尤其当同时发现库存连续数年下降,这往往代表卖家为了美化利润,长期靠“吃库存”维持账面盈利,而并非真实盈利能力提升。未来买家可能面临库存紧缺、补货成本暴涨的局面。
2. 应收账款激增:利润表好看,现金流告急
利润表显示“盈利”,但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账款却逐月攀升?说明很多账面利润从未真正进入银行账户!这类企业可能账期拖沓、客户付款不积极,导致现金流紧张,最终对买家造成极大压力。建议务必对主要客户的回款周期进行抽样调查。
3. 折旧不是“白送的钱”:陈旧设备可能吞噬利润
卖家常会说:“这些折旧都只是非现金支出,你可以加回来当利润。” 但如果设备早已过时或失修,买家可能需立刻大额投资更新设备。这种情况下,折旧的“加回”毫无意义。建议现场勘查所有关键设备,判断其剩余使用年限。
4. 工资支出异常低:当心无薪家属撑场面
某间便利店的工资支出仅占销售额的17%,却能维持7天营业?这往往意味着家庭成员(如卖家配偶、子女)无偿工作。一旦买家接手,需按市场价雇人,人工成本大幅上升,原本“盈利”的生意很可能迅速变成亏损。
5. 亲属客户撑起半壁江山:关系断了,业绩也断了
如果生意的大客户竟是卖家的姐夫或老友,并且没有正式合约,那么买家一接手,客户是否续约就成了未知数。在一次广告公司交易中,就因买家后来才发现最大客户是卖家的亲戚,最终退出交易。建议查看客户结构和合约条款,避免“亲情绑定”的营收模式。
结语:尽职调查不仅是数字,更是背后的“故事”
在澳大利亚,购买生意绝非只看报表那么简单。真正的尽职调查,是把“账面盈利”拆解成现实可持续的运营能力。如果您是首次买家,更建议聘请专业尽职调查顾问,深度分析财务背后的经营真相,避免陷入美化过的数字迷局。
别让兴奋掩盖了冷静,唯有精明尽调,方能买得安心、经营得踏实!
如需进一步了解如何制定尽职调查清单,或需要专业顾问协助,请联系我们的业务顾问团队,我们专注于澳洲本地生意买卖市场,助您识别风险、精准出价!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