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家须警惕的六大“误导性说法”—别被卖家忽悠了!
- Fred MC
- 4月2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澳大利亚中小型企业的买卖过程中,买家往往需要仔细辨别卖家或生意经纪人可能说出的各种“模糊说法”、“夸大其词”甚至“不实信息”。这些说法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让买家尽快成交—如果卖家直接讲出实情,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促成交易了。
以下是我们在澳洲生意买卖市场中总结出的六大常见误导性说法,建议每位准备买入企业的潜在买家提高警觉、保持理性,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尽职调查的协助。
1. “我最近没更新财务数据,但生意状况正在改善。”
这是许多卖家常用的说法,尤其在他们无法提供近几个月的财务报表或尚未提交最新报税资料时。他们可能会拿出上个财年的年终财务报表甚至更旧的数据,并声称“现在经营状况变得更好了”。
在澳大利亚,若企业主真心出售生意却无法出示近三个月的损益表、银行流水或BAS(Business Activity Statement),这往往是卖方刻意隐瞒关键信息的信号。作为买家,应对这种情况提高警觉,慎重考虑是否继续交易。
2. “虽然账上看不出,但实际上收入更多。”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透露内部消息”,卖家告诉你他们有部分现金收入未入账,利润其实比看起来更高。在澳洲,这类“灰色收入”不但涉嫌逃税,也无法在买卖合同中被正式计算或获得融资支持。
如果一位卖家敢于向你承认逃税行为,他又有多少可信度呢?建议买家远离这类无法验证的说法,转而寻找账面透明、合规经营的企业。
3. “房东同意续租或转租肯定没问题。”
卖家声称商铺租约可以顺利转让,但实际上可能未与房东确认或甚至早已知道房东不合作。在澳大利亚,商业租赁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房东不同意转让租约,整个交易可能因此无法完成。建议买家要求卖家出示房东书面同意或至少事先沟通确认。
4. “你看到的设备都是全款买断、没有贷款的。”
除非卖家能提供设备所有权证明,否则这类说法并不可信。在澳洲,许多商用设备可能是通过租赁或融资租赁方式购入的,并不属于企业可转让资产。
买家在尽职调查时,应通过固定资产清单与财务记录,核实哪些设备是全权所有,哪些尚有贷款或租赁义务,避免日后陷入产权纠纷。
5. “员工都很忠诚,换老板他们也会留下来。”
员工是否会在企业易主后留下,除非卖家已经与他们沟通过,否则没人能保证。即使员工口头表示愿意留下,他们可能在买家接手后改变主意。
因此,买家应做好预案:在员工不愿留下的情况下,能否快速找到替代人选,是否具备相关招聘与培训机制?
6. “客户和供应商都是凭公司关系,不会因为换老板而流失。”
这个说法表面上听起来让人安心,但多数时候无法验证。客户和供应商的忠诚通常与现任老板的经营风格和个人关系密切相关,新老板接手后仍需努力维系关系。
理想做法是在交易完成后的交接期内,让卖家协助介绍重要客户和供应商,建立信任,平稳过渡。此外,买家也应尽早启动市场营销与客户维护工作,以降低客户流失的风险。
总结
在澳大利亚生意买卖的过程中,大多数卖家并非出于恶意撒谎,但由于认知偏差或促销心理,确实会给出一些不实或过于乐观的陈述。作为买家,重要的是要保持怀疑精神,谨慎分析每一条说法的真实性,必要时通过律师、会计师或商业顾问验证关键数据。
只有具备专业判断力与尽职调查能力的买家,才能真正做出明智且可持续的收购决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