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生意时,是否应向潜在买家透露未申报收入?
- Fred MC
- 4月2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澳洲出售生意的过程中,关于是否可以、或者是否应该向潜在买家透露企业存在未申报收入的问题,时常会被生意中介或卖家本人提出。
这类行为的动机,当然是为了让买家了解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从而提高出价,甚至快速成交。毕竟,如果买家相信企业的实际收益高于报表所示,那么他们可能更愿意出高价收购这家生意。
但无论是从法律合规角度,还是从生意交易的诚信出发,很多澳洲本地的生意主和专业中介都认为—隐瞒真实收入本身就是错的,更不该在出售过程中“炫耀”这种行为。
支持透露未申报收入的观点(Pro Argument)
确实,部分小企业主在经营中习惯性地少报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占比高的行业(如便利店、外卖餐厅、洗衣店等),这种行为并不少见。之所以很多人“逃过”税务局的审核,是因为税务稽查资源有限,真正被查的只是少数。
有卖家曾告诉我们,一些首次创业的买家反而乐于得知企业有“减税空间”,毕竟相比打工,自己做老板能“灵活安排”税务,是一种额外的“隐形收益”。
还有卖家认为,把未申报收入的情况告诉买家,其实是一种“反制保险”:如果买家日后对生意表现不满,想反咬一口指控虚假陈述,那他们自己因为知情未报,反而会担心被牵连。正如一位卖家说的,“你想控告我骗人?你得先承认你知情不报税,这能上得了法院吗?”
反对透露未申报收入的观点(Con Argument)
然而,绝大多数澳洲本地的生意中介、买方代表律师、会计师,乃至有经验的买家,都会强烈反对卖家透露未申报收入。
原因非常简单:第一,这种行为本身是违法的。无论是否实际被查,逃税行为都属于严重违规,一旦被查实,后果可能包括巨额罚款、补税甚至刑事责任。第二,买家听到卖家对政府隐瞒收入,自然会质疑卖家是否会对买家也有所隐瞒。正如一位买家所言:“如果卖家连税务局都骗,他凭什么会对我诚实?”
此外,买家和中介在审核企业时,只能基于文件与数据(如财务报表、税表、POS记录等)进行分析。一切没有书面证明的“口头承诺”,即便是真实存在,也无法作为交易依据或融资支持。
揭示未申报收入,可能适得其反
在出售生意过程中,卖家如果主动“坦白”企业有未申报收入,或许是想吸引更高的出价、加快交易节奏,但这种策略往往适得其反。
原因包括:
专业中介可能因法律风险,选择不代理这类生意;
买家可能因此对企业失去信任,或直接放弃交易;
税务记录不完整,融资机构将拒绝提供贷款;
日后若交易出现纠纷,这类“灰色陈述”极有可能成为买家反诉的依据。
澳洲本地建议:以报表为准,合法合规才是关键
在澳大利亚,规范透明的财务数据不仅是生意估值的核心,也是买家融资、律师尽职调查和租赁转让等流程的前提条件。
因此,我们建议卖家在正式出售前:
与会计师合作,整理好过去三年的BAS申报表、财务报表和税表;
如确有“账外收入”,建议通过正当手段逐步调整、提高申报标准;
坚决避免在出售过程中“口头承认逃税”或“暗示现金收入”,以防自毁交易路径。
总结
在澳洲的生意买卖行业中,诚信和透明是成功交易的基石。将未申报收入作为卖点,不仅可能触犯法律,更可能失去买家和中介的信任。
与其冒险,不如脚踏实地,整理规范的财务记录,设定合理的出售价格,并通过专业中介系统地推进出售流程。这样,您更有可能吸引优质买家,以最少的风险顺利完成生意交割。
Commentaires